At the Frontier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其实是我去年三月从Amazon.com上买的,当时只是为了凑数,保证加上运费不亏,那时我的重点其实是在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从我个人的喜好来说,我其实不偏爱<A Thousand Splendid Suns>这样的第三人称的小说,我偏爱的是那些朴实的第一人称的,不繁冗的,能带领我内心走进情节的小说,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所以这也就不奇怪,<A Thousand Splendid Suns>被我简单翻了翻之后,就一直摆在书架上——国内的书架上,在老巴的书架上——直到最近。
 
要从哪里开始谈起呢?是要从<The Kite Runner>吧。这本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其实也是很早就被翻译成了中文,大约是两年前的事了吧,但是我却一直没买来,拿在手里时,已经是去年的6月,我刚刚来常驻的时候,第一次和阳阳去Saeed Book Bank,那种再生纸的书一直是我觉得很有feel和阅读欲的类型。
 
 
<The Kite Runner>的前面的章节读得让我昏昏欲睡,其实并不是非常好的感觉。记得那时刚刚来常驻,见到这个国家的人,体会着这个宗教,感受着这片大地上的风土——其实就是<The Kite Runner>里前半部分文字最真实的反映——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宗教,习俗,巴基斯坦也许曾经较为开放,尽管目前趋向保守化,但是总体来说,我感到会和阿富汗无比的相似——人们面对问题时如鸵鸟一般,把头插进土里,然后认为没有问题;他们认为他们的许多许多,该用什么词表述呢?许多习俗、文化、制度和传统,都是完美无瑕的;富人们觉得居高临下俯视一切,却同时以各种琐碎的方式标榜着自己的慈善;穷人们则一边安于现状的祷告,一边又不虔心的咒骂着不公的现实。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他们就像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大学四年都在失败中渡过——成绩并不差,但是他总在竭力标榜着他与见多识广的同学们是一类人,但却总在现实生活中落在后面,他竭力的想挤进另外一个圈子,但是只留下一个傻逼的印象——他不断的吹嘘,不断的装扮,却仍无法脱掉他本质上浅薄而拙劣的外衣。
 
所以,其实在<The Kite Runner>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几乎打算放弃,我感到作者就像我身边千千万万个不思进取而又做着白日梦的老巴是一样的——在他的笔下,Amir生活在那样美好的环境中,他在Kabul的家,仿佛与新泽西的别墅没有任何区别,他的生活,如同伦敦巴黎,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会一样光鲜。不,不是的。我也许妥协Amir的家庭在阿富汗绝对是富贵人家,but so what?在伊斯兰堡所见,这些富贵人家,无非也是传统封建财富的现实延伸而已,没有与现代社会相称的职业,没有现代的哲学精神,没有现代的生活方式,空虚,腐朽,和放荡——yes, it’s profligacy. 这些口口声声安拉安拉的家伙无非是一群道貌岸然的蛀虫而已。那些对Amir安逸生活的描写,也被我解读成作者其本身的劣根性——这个中亚的民族身上在反复的动荡之后,只见仇恨、抱怨、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和阿Q。It’s a hopeless ethnic and it’s a hopeless country.
 
并且我现在仍然坚持我这样的观点。
 
However, 真正打动我的,是书中Part 2那有关父子的细腻描绘。抛开书中对阿富汗早先时期exaggerated的描写,Part 1中关于Amir所体会着的他父亲对他的感受,是让我觉得这本书还可以读下去的原因——in some aspects, 我觉得Amir和我很像,or 我和Amir很像——有时候我也会迷茫,我是否真的是让我父亲很失望的儿子,sometimes 懦弱,逃避,胆怯,性格太过细腻,甚至在学业上,也无法与他相比——我从小怕黑,爱哭,恐高——很多时候,我能感觉到我父亲失望的情绪——事实上,小时候,我记得他曾不加掩饰的表达过对我的失望,或是对我一些silly问题的厌恶。爸爸从小并不顺利,各种风波侵袭着他的家庭,那个在我感受中非常光鲜的家庭,现实中却带给他童年无尽的苦难和挫折,he endured overcame all of those tribulation and finally recapture his deserved reputation and reputation for his family. So, 他太出色了。父亲对我来说,一度是一座大山,我若在他之下,便会被他压迫的喘不过气来,而即便走出来,无论走多远,都站在他的阴影下,而我,也怨恨着他对我的冷漠不关心,他的专横,他从没给我开过家长会,从没有。
 
Amir曾经也一度觉得他作为他父亲的独子,是那么的令他失望,甚至也曾揣摩着他的厌恶,但所有这一切,在生活天翻地覆,一切需从头开始时,都被父亲至深的爱无声无息的擦拭而去。所以那即便是我将近一年前读得小说,我仍能记得在读到Amir的父亲在加州加油站忍着病痛辛苦工作来供Amir读书时,我坐在床上无法控制我自己的泪水奔涌而出,无法控制我思念我自己的父亲,没有任何怨恨,只记得他的深厚的爱,他对我的指引,无形而又严厉的扶助,还有在我挣扎的人生中每一个拐点的全力的支持。同家里通电话时,妈妈总是细碎的关心着一些琐事,吃了什么,冷不冷,最近安全如何,几点起床,几点下班。爸爸则不同,他只是等着,即便我打算挂了,也会要妈妈把电话交给他,戏虐的问我为什么不跟他说两句,但说什么呢?有时候我们就这样两边都在沉默着,他只是想让我说些什么,听听我的声音,然后他笑笑,只有一句注意安全,或是注意身体。注意身体,那其实不该是他给我的嘱托,而该是我给他的——今年两次回国,我惊异于他消瘦的速度,那张面庞,几乎没有任何脂肪,几乎如流沙般一样迅速的苍老。如我一般年龄时,他已在工厂工作了十年,已经失去了父亲十年,已经无法和远在干校的母亲和平的生活有十年之久。但我如我自己一般的年龄,却仍令我父母操劳着,这是sin…
 
Part 3则是为战火和极端宗教最惨后的阿富汗的描写。I admit the fact that I am actually not living in a combat zone. However, 我得说发生在邻国的那场战争,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真实——恐怖袭击、紧张的社会氛围、空军司令部不时出现的美军军官,但是,更重要的是,那种宗教的阴影,是时刻笼罩着人心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我现在是这样坚定的支持反恐战争,支持美国人在阿富汗的存在——你不能因为中国政府有顾虑不愿意参加,就不要别人来做正确的事情。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则其实本质上是如出一辙的故事,些许不同之处在于除了<A Thousand Splendid Suns>使用第三视角记述的以外,他不同Kite Runner,讲述了三个家庭跌宕起伏的经历。

如我先前所表,我自己并不十分偏好第三人称,自然也就没有非常全情投入,不过平心而论,对待人物的刻画上,以及对情节起伏的构思上,<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显然要比Kite Runner细致精巧不少。其中很多情节都会让你回看起以前章节里不理解的段落,之后恍然大悟。小说本身也是分为三个部分,Mariam,Laila,Mariam和Laila。虽说少了一些由衷而发的共鸣,但是这仍是一部非常好的,值得一读的小说。
 
归结到题材本身来讲,两部小说的时间线是完全一致的——王室时期,短暂的共和,民主共和国,苏联入侵,苏联撤军,联军瓦解和塔利班崛起,塔利班统治,以及2001年以后的反恐战争,Suns一书最终结尾于塔利班幽魂未散这样一个时间点,其实是早于目前的现状了,不过整部小说还是完整而朴实的记述了阿富汗(http://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Afghanistan)如何由一个稳定而祥和的国家堕落为这星球上最动荡黑暗的角落,以及阿富汗人民如何由安居乐业,沦落成为这星球上最大的难民团体。
 
Hosseini的两部小说的畅销,应该说也得益于目前的国际环境。自苏联入侵阿富汗起,这个国家就成为了西方价值的一个中心,大量焦点被汇集到这篇土地上,援助也不断涌入,但是随着苏联的垮台,一切都改变了,没有人再关心这个国家,关心这个国家的人民,直到9-11事件。美国人打了4年的二次大战,领着联合国军打了三年韩战,在中南半岛进行了8年越战,在伊拉克进行了两次短时局部战争,一目了然的,反恐战争8年了,不仅没有开花结果,反而愈加混乱不堪,即便是所谓民选的总统,经由最近一次丑闻百出的大选,也彻底无法指望,白人世界的犹豫,彷徨和不解,其实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在来巴基斯坦常驻之前,大约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认为反恐战争是美国人以中亚存在,威胁中国西部安全为目的的,但是现在,我无条件的支持美国继续存在下去,继续反恐战争。
 
Wiki关于阿富汗的条目里面有一张照片是阿富汗国王及王后访问美国,与肯尼迪和杰奎琳站在一起的是西服革履的King Zahir Shah以及穿着优雅裙装的王后Humaira Begum,但今天的阿富汗,在穿着普什图服装的Karzai领导以及塔利班阴影下的阿富汗妇女穿着burqa,不能上学,无法工作,在家中可以被丈夫随意殴打,我从内心深处无法理解这个曾经的白人嬉皮士们欧亚穿行必经之路上的国家,是怎样堕落到这样的地步的。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是底层人民艰苦生活的生动描述,至少依据我在巴基斯坦的经历,那些朴实的文字,确实是平白真实的记述。撼动人心的,不仅仅是对主人公跌宕起伏命运的牵挂,也有对于当今伊斯兰世界所涌动的宗教极端思潮、以及穆斯林民族本身一些伪善的拷问——如同Laila携Mariam出逃时所托买票的那名男子,不仅背弃了一个男人所应有的尊严,也背弃了身为穆斯林所应坚持的纯净和诚实。
 
最后的总结,还是从作者Hosseini来入手吧。作者在描写上很有独到的把握,非常质朴的语言,却有着触动人心的能力,两部小说,描写了三个不同阶层,四个家庭在过去的动荡的四十年间艰苦生活,提醒着世人在中亚还有一片土地为极端和蛮荒的思想所占据和威胁着,一个两千八百万人口的国家却有近七百万难民流离失所,一个在十年前每五个生产妇女就有一个死亡的国家。那些可以购买得起这两本小说的人们,不要忘记还有那么多人的生活在挣扎,不要忘记财富的意义,不要忘记平等和关爱。当然,两本小说都以向上的隐喻作为结尾,祝福着作者的祖国,也其实是激励人们——即便命运困苦如主人公,只要拥有坚强的信念,终将客服一切困难。
 
=======================================
 
常驻能对人产生多大影响,大概随着常驻国家的不同也会不同的吧~
 
小国的代表处的感觉大概是孤单,在海边也许会深爱上大海,或者从此厌倦海鲜。
 
对我来说,这个国家有足够多的中国人,也许不如发达国家多,但是足够保证日常生活的交际圈,不会缺少国人,加上电话费便宜,能常常通电话,和父母的距离,和家的距离,也就拉近很多。
 
巴基斯坦真正带给我的,是对暴力、生命以及生命的尊严的重新审视。前天夜里,大约一点左右,北部地区发生了6.2级的地震,我在床上被剧烈的颤动摇醒,其实很短暂,跑去拍阳阳房间的门,阳阳迷迷糊糊说他感觉到了,玄机这厮电话就响了,打电话来问是不是爆炸——是啊,在这里,一切的不寻常,都会被联想到爆炸——回到床上,细黑中我睁着眼睛盯着无处聚焦的天花板,感觉自己的心跳,从前觉得地震是很恐怖的事情,但我难以相信,此时此刻,我心中不断祈祷刚才的摇晃确实是地震,而不是某处的爆炸。
 
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当家人和朋友的嘱托不再是形式上的问候,而变为实实际际要求。紧绷的神经其实并不会疲劳,只在回忆时才会体会到——当我两次回国,走出机场,看不到随处可见的持枪警卫,看不到检查站,体会不到空气中的tense,才会觉得无比的疲倦。
 
我原来是那样的畏惧婚姻,觉得那将让我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没了自由,没了the so-called life,更没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动力,但这里的生活,对比三月回国感受到的冲击,让我意识到原来那种ordinary的生活是多么的珍贵,而只要有了信念,前进其实也是不受牵绊。
 
所以不光是李萌,李赛或是吾伫,其实身边所有熟稔的朋友都惊异于我就这样做了决定,大概白白也没想到,就在年初还一定不结婚的我,就这样做了决定,走在了他和雯雯的前面。
 
It is in some aspect a selfish decision, 在这鬼地方常驻的我,除了爹妈,有了实实在在的依靠和寄托。不过即便是Vera,也是高兴的,她说她没想过我会提出来,会是现在,会是这样。认识了七年,分分合合,她很努力,但我却游游荡荡,但最终还是走在一起,She feels happy for this result, so do I.
 
 

我们结婚了。

    Share 分享到: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图书. Bookmark the permalink.

0 Responses to At the Frontier

  1. Lu says:

    恭喜!!!哈哈~~~新婚愉快~

  2. Rui says:

    哇塞,恭喜恭喜!

  3. 剑秋 says:

    太他妈长了,明智的直接跳到最后一句。。。有没有正面照啊。。。

  4. Ginny says:

    哇靠,劲爆啊~~过年施总要发红包~~~

  5. LEI says:

    到底跟谁结的阿?

  6. LEI says:

    算了一下年头,我对你的编年史彻底的晕了

  7. cynthia says:

    恭喜恭喜

  8. 蜗牛 says:

    石总…过年给红包要磕头的啊…

  9. says:

    呀,速度啊~恭喜恭喜!

  10. says:

    最后一句是主题……恭喜啊~~~~

  11. Ying says:

    我又来晚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