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The World Is Flat

刚过完春节之后看Claire列的新年计划就说我也要有新年新气象,要把带到老巴的书都看完,为了鞭策自己,就写写读书的笔记,免得没有监督就又荒废了。

The World Is Flat,正文560多页,国内也有中文版的,这本是2006年买的,第二版,作者在第一版后对前面的章节做了一些编辑,后面又加了两章,他书里说第一版出版后他花时间继续完成了没有时间完成的构思,不过我还是觉得,美国人这种第一版、第二版、第n版的出版方式仅仅是为了增加销售而已…

一开始的第一章,How the World Became Flat,作者用了50页来闷骚,完全是无病呻吟杞人忧天那样的口吻,而且给人以美国人真是高瞻远瞩,忧国忧民忧地球的感觉,期间以印度和中国做例子,讲到中国的时候,还提到了中国是outsource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这里的廉价劳动力可以让美国人专心于金融等服务业产品的开发,让美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真讽刺,不知道作者最近手头紧不紧啊…

同一章节里列举了推动全球化的十个动力,头两个柏林墙和9/11完全是政治化的topic,后面八个还挺有道理。这一章就占到了半本书,是最重要的一章了。

下一章讲美国人和全球化,探讨的一些福利、税收、公共开支、教育等问题在我这样一个外人看来还是挺有道理的,很多问题是中国在发展中也会遇到的,一些也是英国在战后没有做到,导致目前在前沿科学上跟美国存在一定差距的因素。所提到的危机观是很中肯的,如果美国人都认真考虑了这个危机观,那么这个国家的前途真的是令人生畏,不过不用担心的是我想大部分美国人都不愿change到作者希望的那种标准。

然后是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化,这里探讨了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看上去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表面上显示也很有竞争力,一些国家甚至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为什么仍旧输给印度、中国或者巴西?作者的讨论很明显的趋向于当民主领先于经济发展的时候,民主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至少我认为作者的表达可以被读者这样理解,但是他也没有明说。

下面是公司与全球化,这里作者就开始变成crusader了。觉得美国的公司太伟大了,不仅输出了优秀的产品,还能作为传播先进文化与政治体制的载体,不明白他要是这么说,这一章应该和上一张不要接着,不然这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嘛…

地缘政治与全球化里面的dell理论以及最后一章是第二版新加的,所谓的dell理论,就是说全世界任何两个有dell全球供应商个国家都不会打仗,因为她们负担不起破坏全球化而导致的投资抽逃,信心丧失等后果,完全是上一章的扩大而已,最后的柏林墙vs9/11实在也没什么新意,美国人热衷于做crusader的性格表露无疑。

however, being a Chinese, I still think this book is worth read though.

长久以来,因为一些历史上的问题,我们往往对印度的看法都会不自觉的加入一些negative的因素,但是这本书其实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主角。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和印度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选择了制造业——极大缓解了失业率、贫困人口以及城市化、外汇储备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污染、资源紧张、地区发展不平衡、出口依赖型经济等等问题,印度人则选择了信息产业,与中国被outsource的都是人工不同,印度人被outsource的是他们年轻人的大脑和智力,看上去他们无法在班加罗尔、孟买等地创造两千万个就业岗位,但是这种导向,使得产业发展、教育以及高级人才的走向都会趋向于高学历、高水平。印度人也籍此更紧密的与美国的产业上层构筑了关系。表面上看,东亚地区由于制造加工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看上去要更欣欣向荣,但是相较于印度来说,单位能源投入后的产出效率是较低的。同时我们进入全球化是从产业的最底层开始,而印度人虽然也是从信息产业的底层介入,但是其相对于整个工业、服务业体系来说,切入点是高于东亚地区的。而且由于信息产业的层次更加密集,印度人可以很耐心的不断发展并向上攀登,而仅仅加工衬衫、袜子和玩具的中国的产业升级则要困难的多。

民主问题是另一个贯穿始终的话题,作者在书中讲毛主义maoist与列宁、斯大林和希特勒并列在一起,但是事实上,我认为作者完全是故意忽略了这一点——在他将中国和墨西哥做对比时——墨西哥做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国相邻的国家,近十年来,在对美贸易上逐渐失势于中国,作者提到一点就是墨西哥在实践了十余年的民主后,再也无法做出长期的、高瞻远瞩的发展规划——因为执政党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哪一方都不能牺牲,而照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显然是基本不存在的,这也造成了墨西哥多年来在内耗中停滞不前,落后于中国。作者在文中将中国比作有这宽阔马路和漂亮商店的镇子,从来不停电,但是街上匆匆行走的人们横穿马路,而印度则是街道破旧不堪,时常停电,基础设施很差,但是人们遵纪守法,共同点是两国人民都变得越来越富有。印度由于有一个民主诉求的通道,所以下层人民尽管生活贫困,一些人甚至绝对贫困,但他们却很安于现状,中国看上去压抑了一些声音,但是一个强力的政府在平衡或者说暂时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后,稳步推进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就体制而言,我显然觉得中国的模式要更理想一些。对大多数中产之下的人们来说,这是一道选择题,是要贫穷的民主呢?还是要温饱的专政?我想对我来说我还是会选择后者的。

还有前几年常常提起的文理科问题,有人曾说中国大部分学生都去学理,但是只有学文的人多了,才能促进服务业、金融贸易等的创新和发展。但事实上,目前的金融危机充分表明了,只有理学、工程的发展,才能创造真正的财富,金融衍生产品无论如何发展,也无法拜托虚拟经济创造的终究是虚拟财富的结局。当我们看到美国人光鲜的生活时,不能忽视的是,正是他们多年以来持续不断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投资,为其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发展的动力。布什政府的任期内,美国对于自然科学的经费投入不升反降,美国的学界忧心忡忡。书中对于中国和印度每年大量的理工科毕业生资源的羡慕感觉溢于言表,做为中国本身,我们断然不能放弃这种优势。即使目前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还无法通西方媲美,但是经过持续不断的积累,终有一天是可以同台竞技的。

最后就又提到英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人总有一天需要正视印度的挑战,这个南亚雄心勃勃的国家,做为亚洲发展最快的英语国家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在中国大学生学了十年英语考不过四级,还渲染英语无用论的时候,很多人都该想想我们为什么拿不到美国人的软件外包、服务外包?就是英语。不会说英语,我们就不能替dell、hp、delta、ua来接美国人的电话,而只能给他们缝内裤、织袜子,让资方白白取走附加值。在中国可以用自身文化深入影响世界之前,学好说好英语是中国人走向并参与世界的唯一出路。

ok,差不多了,这本就写这么多了,太多了也就cliche了。

ps,从去年10月开始不停的读,感觉阅读的状态越来越好了,速度也越来越快,很有点恢复高中大学水平的感觉,感觉很不错。

    Share 分享到: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图书. Bookmark the permalink.

8 Responses to 读后感-The World Is Flat

  1. Rui says:

    我也想看这本书!

  2. Ginny says:

    瞬间觉得自己很没文化

  3. 理来 says:

    这书随便看看吧,看过第一版,印象最深是作者提到网络泡沫时期很多人都在投资铺设海底光缆,虽然这些公司最后因为泡沫的破灭而破产,但假设在海底的光缆大大减少了之后网络成本。其实这些光缆还是不够,地中海的破光缆老是断,气死了。

  4. 小白 says:

    对大多数中产之下的人们来说,这是一道选择题,是要贫穷的民主呢?还是要温饱的专政?我想对我来说我还是会选择后者的。 你又不属于中产之下的人民。。。

  5. LEI says:

    我看不下去这本书,我就看无聊的,纠结的,比如《你好,忧愁》

  6. Rui says:

    楼下的楼下,子非鱼,焉知鱼已温饱?

  7. 蜗牛 says:

    我也看无聊的…比如北京北京…

  8. 小白 says:

    楼下的楼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很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